穿越中国 - 北京

(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附属活动)

across Chinese cites 1.jpg

地点: 意大利威尼斯

内容: 研究 / 内容生产 / 编辑 / 平面设计 / 撰写文稿

关键词: 品牌 / 传播 / 文化交流 / 视觉形象

客户: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

团队: 徐轶婧, Neill Mclean GADDES

合作方: Beatrice Leanza & Michele Brunello (策展人), 北京国际设计周,
DONTSTOP 建筑事务所, 大栅栏跨界平台, 西城区政府

进程: 已完成 (2014)

概述

2014年6月至11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穿越中国-北京 (中国城市馆)在与中国国家馆一河之隔的老海军造船厂展区展出。北京设计周与Dontstop建筑事务所联合策展,以历史区域大栅栏作为首都核心区的代表案例,研究首都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

 中国城市馆以“穿越中国城市”的视角,展示中国城市变迁历程与思考的同时,加深了威尼斯与中国城市之间跨时空的文化对话,呼应2014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瑞姆.库哈斯的年度主题 “基本法则”。 “引人入胜的现代性案例”——大栅栏恰到好处的回应这一主题。

展览获得意大利建筑、设计杂志 《Domus》发布的 2014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佳国家馆及平行展活动的最佳展览荣誉,并被国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生活类媒体之一《Wallpaper》评为2014威尼斯双年展中最值得参观的25个展览之一。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统领者的战略想象力形成了一种重视地方性和灵活性的政策文化,鼓励地方分权和自治,形成一种从中心向外围扩张的可控自治系统。从帝国时代到今天,为行政和经济规模提供承载的物理空间,起到了在从中央集权和分权治到以地理文化的特殊性(从地区、城市到片区)来施政之间进行摇摆的作用。这种看似一分为二的隐喻被捕捉于条/块(垂直/水平)的表达中,让人联想到一幅生产力和权力网络集群图,它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隐喻的和实际的跨越边界形成的。

across_chinese_cities_2014_s8.jpg
across_chinese_cities_2014_s13.jpg
across_chinese_cities_2014_s7.jpg

该项目是围绕北京大栅栏地区特有的弹性建筑的建筑形式和社区之间的对话。天安门广场西南一平方公里的大栅栏区域,是一个人口密集的传统庭院和胡同区。自明朝起,手工艺人、文学和表演等艺术活动使这里很长时间以来都是首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尽管曾经的建筑得以保留,但过去几十年来,大栅栏面临着快速的衰败。展览以城市切片的时间轴展现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北京的城市演变,同时加入了一系列回应目前大栅栏基础设施衰败、社会和城市生态系统危机的跨学科设计项目。  穿越中国——北京是对中国首都现有建筑发展的讲述,同时体现了在大栅栏地区——街道作为公共话题的关键场地和建筑测量的最小单位,富于创造力的跨文化、跨学科的设计带来的独特性、多样性。这个展览让参观者沉浸在对北京范例式形态的体验中: 一个体现了几个世纪以来城市扩张实践中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辩证互动,自我封闭但具有渗透性的街区系统。

这个展览通过解读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北京城市历史的政策指引和地方社会力量之间摇摆的成果,阐述了雷姆·库哈斯“引人入胜的现代性案例”的策展主题,并通过两个并列部分“穿越城市”和“穿越大栅栏”的对话的形式展开。

展览两个并列部分的空间安排,引发了这个城市百年来看似现代主义演变的宏观转型与贯穿自元代以来作为“外城”的大栅栏几个世纪的微观变迁之间的相互参照和对比。

“穿越城市”部分对北京城市的突变进行了概述,包括城市地图和一条标记了北京历史上五个关键时刻的线性时间轴,通过5个700米长、3D打印、1:500尺寸的模型呈现。在这些时空区域内,紫禁城作为不变的核心和城市整体肌理的大变革都与大栅栏小规模的变化形成对比,证明了它在不同历史节点下的适应能力:

1488 –大栅栏的建立

1914 – 西昌区的设立

1958 – 天安门的扩建

1992 – 恒基中心商场的建设

2014 – 北京的今天

整个展览和中央装置之间的对话设计,提供了一个统一且同步地解读北京的视角,强调了跨越时代的风格、实践和弹性元素,同时重建了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亲密关系。

反观“跨越大栅栏”部分,则用探索性路径画了一个圆,补充了一份关键时间分界点——元朝,明朝、清朝、上世纪80-90年代经济改革下的历史附记,并以人类学视角看大栅栏的灵活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