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I:社区建设

尽管大栅栏的建筑和基础设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大栅栏仍然居住着、吸引了许多充满活力、熙熙攘攘的居民、游客和行人。大栅栏领航员项目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切实改善大栅栏地区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以服务于这里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社群。社区建设会改变当地居民和即将参与进来的设计师们的长期行为、态度和观念。而且还设计与各个外部政府机构和部门的有效协作。因此,社区建设一支以来不仅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实施过程中长期积淀的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方利益目标的矛盾、实施政策的不完备等问题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

接下来描远的领航员项目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干预,考虑的问题从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和营造到增加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所有措施都旨在为大栅栏的日常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在此我们又对项目进行了分类整理:公共设施、公共环境和社区功能。从这些初步调研以及实验项目的成果中可以发现,大栅栏的“社区”涉及九个大小不一样街道小区和形形色色、复杂多变的流动性个人群体。因此,大栅栏的社区建设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反过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多样化的经历、需求和愿望,并探索它们可以在何处如何有效地彼此满足和融合。

根据这些初步的调研结果,大栅栏跨界中心目前正在与包括清华大学、创新城市设计学院(CUDI) 和ADA (北京建筑大学〕在内的多家机构和组织合作,并以三井社区作为一个研究案例在大栅栏开展深入的社会文化调研。大栏栅地区逐渐迈进发展战略的下一个阶段,以这些研究结果作为基础,对特殊利益社会企业和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调节,探索和推进大栅栏社会结构的有机更新。在各级政府的必要支持下,在宏观和微观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大栅栏跨界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大栏栅社区生活水平,赶山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可持续的大栅栏新社区。

公共设施


停/亭

杨梅竹斜街|Yangmeizhu Street

奥雅纳|Arup

妥善管理私家车使用增长已成为北京一大难题,狭长的北京胡同、历史街道很不适用于车辆通行。显而易见,不成比例的道路空间完全被街边停车位霸占,当车辆沿着道路驶过,胡同生活不得不被中止。

因而由胡同率先作为试点来控制私家车的使用,此举是很有必要的。 

2013年,Arup为减少胡同内部分车辆的使用,提出一套初步的大栅栏交通解决方案,并将在设计周展览中展出,该方案包含如何限制车辆进入,优化替代,可持续发展,以及车辆动线。 

在研究中,观察到杨梅竹胡同狭窄的环境为停车带来了障碍,当地居民每次停车,不得不搬动自行车和一些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同时认为至少在短期内很必要去创建一些私家车停车场,为此开发出一种可变的阻隔装置,帮助居民控制停车位的使用。同时,该阻隔装置也有助于公共环境:当空置时,该装置可转化为座位区或小花园。

2014年,希望可以把“停/亭”在大栅栏地区进一步推广。Arup将改进“停/亭”的设计,包括重组外观,选用可替代材料,加强节点设计,优化成本,开发更多用途等。与此同时将从社区听取反馈,优化设计,并从制造到完成阶段对组织方提供建议与协助。


bcxsy.jpg

BCXSY x Dashilar

杨梅竹斜街|Yangmeizhu Street

BCXSY

一件尝试拓展胡同公共空间的城市家具。作品根据胡同里最常见的两种材料,结合竹材的亲和力以及镶嵌砖块的纹样,旨在与胡同中其他要素和谐相处,并提供多用途的使用功能,为闹市的公共空间中提供一隅私密的荫庇。

 


scooter.jpg

串板车:胡同交通租赁系统

众产品|People's Industrial Design Office

串板车诞生于北京的老胡同,它专为小尺度的、机动车不方便进入的城市环境设计。

电动版串板车采用锂电池供电,自重轻,方便折叠和随身携带。串板车使用较宽的层压面板和大尺寸的充气车轮,可以让你在颠簸的胡同路面舒适的来回穿行。电子锁系统被集成到串板车的前叉部分,转动把手就可以将车锁在路边,确保你在胡同安心的漫步.

串板车也可实现共享,并定点配备拥有充电和垂直存放功能的充电站。通过智能手机APP可以实现预订/支付/锁定/解锁等功能。充电站可以设置在停车场和地铁站周边。人们可以把车辆停放在较远的地方,租赁串板车进入到步行街等狭窄地区。串板车对于机动车严重拥堵地区来说是接近人的尺度的更理想的交通工具。


小凳子

杨梅竹斜街|Yangmeizhu Street

Luca Nichetto Design Studio

设计师 Luca Nichetto参观了北京城内老街区大栅栏,注意到这里的居民对待小巷子就像对待他们各自的家一样,老人们提着自己的马扎儿在胡同里找荫凉,游商们坐在街边摆摊,于是产生了为大栅栏区域制作一件“城市家具”的灵感,希望能对这个缺少公共设施的老街区尽一点微薄之力。“Scagnèl”在设计师的家乡威尼斯方言中就是“小凳子”的意思。设计师创造了这种由坚固的水泥制成的凳子,居民们可以坐下歇息,也可以将它用作桌子来吃东西。这是设计与社会功能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


“七巧板”——胡同停车器设计

杨梅竹斜街|Yangmeizhu Street

WAX建筑师事物所|WAX Architects, LCD (Laboratory for Computational Design)

“七巧板”是中国古代一个有趣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18世纪, 七巧板传到国外,称之为“唐图”。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法国拿破 伦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用七巧板可以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在前门大栅栏停车装置设计中,我们关注于如何用简单的折叠方式,把一个平面的拼图转换成一个三维的装置,它可以无缝的和胡同的生活贴合在一起,可以转换成为座椅、花坛、公告栏、路灯、路标等。从平面到立体生活的转换,从功用到装置内涵的延伸是这个设计的魅⼒力所在。

2014年的“七巧板”——胡同停车器设计是2013年“行走的砖”——胡同停车锁止装置原型的延续。“行走的砖”意指平常在胡同地面上的砖在矢量推力的作用下沿着轨道拱起,渐次成为拱形、螺旋形、圆圈形、一字形。不同的姿态或称为城市座椅,供来往人休憩;或成为绿化景观;或称为地灯,点亮胡同的路;或称为店面的标识,引导人流。地面的受力变化能够和多样的胡同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屏蔽停车的同时,把更多胡同的场地留给人的活动,在微观尺度上激活胡同的空间。


胡同公厕

Michael Young

老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大多都没有私人卫生间,公厕是胡同生活的必须场所。大栅栏里原有的各式胡同公厕经过百年的风雨已经破旧不堪。而Michael Young及其工作室为大栅栏设计的胡同公厕,其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建造一个已存在却因为几年前的维护问题而被拆掉的公厕,并且这个公厕还需要融入周边的居住环境。

Michael Young的工作室希望他们设计的“胡同公厕”这个理念是可以被复制的,因此必须在这个公厕的建筑结构上面对两个重要的挑战。首先,需要使这个公厕的内部坚固并且具备公厕的功能性,其中之一就是要让它扎实在地面上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传统公厕一般配备5个无冲水的便器。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了给使用者一定的私密性与有意义的体验,设计师在整个公厕中设计了4个如厕间。考虑的则是给予生活更高的质量。简单的内部结构不仅使得清洁工作容易执行,空气流通也更加顺畅。原本公厕外部的电箱被完美的遮盖住,排污系统方面也便于管理。

于是,Michael Young的工作室决定将这间公厕在有限的空间中用很简单的框架遮盖住,设计师们这样做不仅仅只是为了好看。这种事情虽然说来很简单,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在工业与室内设计经验,打造出了这个让我们觉得不仅仅只是关于光与空气流动,更多是关于尊重历史与未来的建筑。

Michael Young说,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责任。正因如此,Michael Young设计了一个新型的瓦片结构 - 不仅仅呼应了胡同中的建筑风貌,同时也能阻挡烈阳和雨水。除此之外,这样的瓦片设计也能在极端天气下保证公厕内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公共环境


阶屋

苕帚胡同9号|No.9 Tiaozhou Hutong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 | C+ Architects

位于大栅栏三井社区笤帚胡同9号的“阶屋”由原合院内的倒座房改造而成,作为“胡同里的公共起居室”,是一处可以让人相遇、交流的新型社交场所。

木质休闲阶梯仿佛是胡同地平面的延续,在“起居室”中划分出兼具开放与封闭的垂直空间,并与其对面的墙壁及胡同本身产生了紧密的相互作用。另外,两面植物墙和屋顶镜像也为公共空间创造了趣味景观。邻里街坊、附近小学校的学生和外来访客可以在高低起伏的台阶上休憩、玩耍,甚至举办小型娱乐活动。

由于利用了原本倒座房下沉地面产生的高差,阶梯背后的空间相对完整,可用于举办展览和工作营。为了保证院内其他住户的隐私,这个空间拥有一个独立入口,带有4个通气窗的玻璃砖墙使之与院子分隔开来。


树亭

CAMPANAS

自Campana brothers第一次造访大栅栏,他们就设想该如何将更多大自然元素带入到这片独有的城市景观中来,让那些美观又令人心怡的设计为现有的环境增添风采。于是,他们产生了BRACHINA这个主意。BRACHINA项目是建造一个巨大的亭子,内部开辟出舒适的休闲空间,以吸引参观者走进去,享受由“Campana橡胶树”带来的闲暇时光。橡胶树的枝桠往往无序却有力,长出有趣的自然图形和有趣的内部空间和阴影。植物的有机天性传达着可渗透和明亮的物理存在,树的力量感被虚化,而整个树亭则拥有了通透又轻盈的气质。大栅栏区域居住密度较大,目前缺乏公共空间,树亭将为该区域的原住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开放的休闲空间,增进社区互动,实现居民与游客的和谐共生。


胡同中的微公园

 Emote

好的社区离不开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忘了一个道理:建筑之间的空间与建筑本身同样重要。大栅栏独特的有机更新模式使得传统人性化尺度的城市肌理得以保存。但同时,私人小汽车难以满足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蚕食稀缺的胡同空间。本项目通过将停车位置换为微公园,为人提供一种更加均衡的街道空间体验,并鼓励居民使用更为高效的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试图找回失落的公共空间,并将其打造为具有吸引力的社区级场所,从而提升杨梅竹斜街西段的活力,并激发大栅栏地区形成一个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网络。


在简化世界里

 熔岩北京设计公司|LAVA Beijing

熔岩喜欢保持简单。这次的项目实践是将世界上的相对异同简化。富有-贫穷,年轻-老年,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等等。

灵感来自于我们周围的中国汉字,通常从阅读汉字的外观书写结构即可猜想到画面和意思。 我们即将今日世界以清晰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来。我们尽可能用少量的笔画将抽象意义绘制成标志符号


胡同互动墙

大外廊营胡同8号|No.8 Dawailangying Hutong

阿克雅建筑师事务所|Studio Archea

能使一个城市充满设计气息的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将住宅和多功能性结合。一个城市需要能迎合居民的需求,北京就是一个将设计通过当地的交汇点,互动式的玄关及有层次感的分类来鼓励社会一起互动的城市。这些胡同鼓励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多种社会互动,如市场,餐厅,音乐等等。

阿克雅在大栅栏胡同设计了一个半永久式的由多种陶瓷的砖块组成的装置。每块砖大小为500毫米高,自身有支撑性,并且可以依据四合院的周长进行高度的调整。它们可以兼作储藏空间等。这些砖块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更多的服务。设计的重点是表达胡同使用者永久和半永久之间的互动,一些陶瓷块的自由移动展示了城市的生长和可变性。


更生⋅相续

杨梅竹斜街 66-80号|No.66-80 Yangmeizhu Xiejie

无界景观设计工作室|View Unlimit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io

杨梅竹斜街66号、72号、74号、76号、78号、80号院是坐落于杨梅竹斜街中唯一一条最窄仅1米,最宽不超过4米,全长66米的曲折夹道中的居民院落。其中66号和74号院的王氏家族最早于万历年间就定居于此,世代经营药铺。49年以后该院落经历了宿舍、书店、文具店等不同身份的变迁,如今借杨梅竹斜街改造为契机,业态升级为咖啡馆和家庭博物馆,一定程度上成为杨梅竹斜街上老店铺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夹道深处的76号原为杂院,部分住户搬迁,现由老北京魏氏一家四口居住,以及外来务工保安暂住。这条夹道由若干种类型的人群共同使用。项目的目标是: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借用居民自己的智慧改造现有的夹道和生活空间,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杂院生活质量,以及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营造为不同人群的交流提供可能性,减少矛盾的产生,也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胡同日常生活的情境。

 

社区功能


双喜 : 城市公共服务系统

苕帚胡同8号|No. 8 Tiaozhou Hutong

头条计画.建筑.设计RAMOPRIMO|Instant Hutong, Marcella Campa, Stefano Avesani

通过观察自发的和不受控制的自主建设,我们发现胡同空间的最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其对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无限的可能性,解决办法,和创造性利用 。这些创造性活动是在内部空间不足的情况下, 将原有的家居空间向外延伸到街道,并利用公共领域来做为私用。

双喜项目探讨如何重新组织那些在家庭空间中无法实现的公共功能这一趋势。它的目的是提高社会密度,提高生活的多样性和生活品质,并以各种可能的想象的途径来最大化的在居住社区里享受生活。该项目提出了一个在整个社区广泛分布的,有吸引力的新公共服务点系统。这些区别于一般的城市露营,养鸽或园艺,更着重于交流层面的使用,像是公共戏剧和表演的舞台,艺术工作室,公共运动场和游泳池,打羽毛球或者滑冰平台,或是观星台或临时集市。这一城市设想的未来研究方向将对具体单个的大杂院房子进行改造利用。

双喜项目也是作为可行性设想的一个机会的孵化器,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启蒙。旨在通过解决基本需求来改善生活水平,将着重于文化性的,社会性的和心理需求等生活享乐方面,并提供了一套使人愉悦的解决方案,以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区。作为项目的重要主题,包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公共空间的创造性使用;以及塑造强大的公共特征的微型地标来创造屋顶风景。


微杂院

茶儿胡同 8号|No.8 Cha’er hutong

标准营造|ZAO/Standardarchitecture

“微杂院”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对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院,一个典型的北京“大杂院”进行的更新式再造。并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使“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


集体胡同

MVRDV

大栅栏领航员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反映大栅栏的现状,去发展一个能够激活胡同生活的领航员项目. 从大量的可能的介入手法以及可能的问题出发,强烈的特征和大栅栏地区的社区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然而由于这个区域基本被居住的四合院所占据,因此缺乏公共功能, 也缺乏一个不同功能的平衡的比例. 从最初的胡同发展到现在,它的需求也随着时间而变化.大栅栏领航员项目会是一个向社区增加缺失的公共属性的时机, 去刺激甚者更多的社区生活并创造活力和强度,提供社交活动的空间. 通过给社区不同的组团增加公共功能: 儿童活动场和茶室,一个集体的场所被创造了.它能够增加胡同的多样性和活力. 通过把院子刷成红色,将其转化成爆炸性的颜色,它会变成一个热闹且吸引人的地方让社区和游客享受,会成为大栅栏地区一个令人兴奋的目的地. 它也会将目前的生活环境变得有艺术性.这是由社区自己完成的并且为社区服务的. 红色在中国是庆祝的颜色, 它将会庆祝大栅栏地区的多样性和活力!


手工艺者之家

杨梅竹斜街90号|No.90 Yangmeizhu Xiejie

都市实践|URBANUS

大栅栏地区有深厚的手工艺传统,是南城手工艺人们在这里的长期居住和工作,创造了这个街区的固有文化。今天,要复兴这个区域,离不开将手工艺人们重新锚固在这里。杨梅竹斜街90号是一个院内有院的特殊杂院。项目选取的这一排倒座房,仿佛像是一条内部的胡同,这种线型的空间,特别适合于打造一个手工艺小作坊的社区。如何通过设计,使这排通常的倒座房有独到的视觉特色和使用特色,是项目设计的出发点。解决方法是设计一个可以旋转360°的标准门脸单元,通过旋转能够形成两种空间状态,既可以在胡同方向上让出一个小的展示空间,又可以还原为原有的空间。这样,每个手工艺者都可以通过选择窗口的不同模式来与胡同对话,并通过装饰这个窗口展示其个性。这种有特色的空间,容易孵化出手工艺者之家。


社区创意空间——胡同无限

茶儿胡同6号|No.6 Cha’er Hutong

Matali Crasset

如果穿过连在一起的两座房子,结果会从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这个项目的故事就从这里拉开了序 幕。设计师通过设计改造,将这里赋予三个不同但却互补的空间角:1专属的亲子创意活动空间。在这里,孩子可以跟父母嬉水、做手工,在长形的户外操场上探索林木人行桥。2开放的社交空间。无论是两个内部广场还是户外的屋顶阳台,都宜用于呼朋唤友。 3为受邀而来的年轻设计师提供住处。他 们将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共度欢乐时光。这样的介入充满了鲜活的开放逻辑,并借机对老房进行修 葺改造,为百年不变的日常生活注入创意新活力。


影. 院

炭儿胡同28号|No.28 Tan'er Hutong

BaO建筑设计工作室|BaO Architects

"影. 院"是BaO建筑设计室在炭儿胡同28号展开的一个临时项目,并录属于大栅栏领航员长期项目中。这个功能实验试图探索,当我们赋予一个意想不到的空间出乎意料的用途时,它是否可以拓展我们对胡同建筑的新的认知。小院被临时改造成半户外圆形剧场,并将成为一个出发点,以此重新激活现场,创造一个集体行动的空间。该空间被认为是一种基础设施,一种带有工具属性的空间,以此触发当地和更广泛的社区的参与,成为一个特别的,但又不完全具有确定性的活动场所。


高密容器,建筑、艺术与空间研究

茶儿胡同13号|No.13 Cha'er Hutong

WAI Architecture Think Tank / Cruz Garcia & Nathalie Frankowski

高密容器,建筑、艺术与空间研究,将是一个用于生产、发展、展示的独立空间,定位、探讨、剖析建筑、艺术、建成环境及相关领域。功能将包含展览、艺术家驻留、出版,以及一个支持学科交叉对话和实验性建筑、艺术、设计项目的开放平台。  

高密容器将提供广泛的展览、活动、出版与装置;聚焦于其建筑与城市状态的独特性,并同时回应国际上与艺术、建筑、建成环境相关的探讨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