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II: 文化身份

大栅栏文化复兴与其建筑空间的修复和社区网络的有机更新结合起来,构成了大栅栏项目长期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必然要求我们重新构想大栅栏的文化认同。我们不应该盲目地保留旧有的东西,也不应该认定他们应该被新的、现代化的东西所取代。因此,我们选择先去准确了解这个独特的地区对于它的居民和游客。对北京这座城市,甚至从更加宏观尺度上,对中国文化遗产所提供的价值。

为了重新认知和评估大栅栏地区的文化资产,我们首先邀请多个极富创造力的机构和个人,系统地开展了针对大栅栏地区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资产的定性调研,从而积极地寻找、揭示这些无价的品质并且重新赋予他们意义。下文所记载的贾勇和艾里克·格里高利·鲍威尔(Eric Gregory Powell)的摄影项目就代表了两次尝试——他们尝试找到并展示大栅栏精神,以及在其他情况下可能被忽视或不被人察觉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我们与本地商家和个人合作,进一步培养和推进大栅栏独特的文化拓展项目。与知名平面设计师原研哉(Kenya Hara)共同为大栅栏打造新视觉形象的合作同样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在解决如何以有效的方式融入大栅栏的现有文化环境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大栅栏特有的工匠传统的研究和升级,寻找新颖的方式整合新旧事物,帮助本地居民从谋求生计到发展本地经济,构建大栅栏特色文化认知的可持续业态。以下将通过三个部分:区域文化认同、本地商家合作手艺传承来详细的介绍了这个阶段。

 

区域文化认同


片刻,流转的时刻

Timothy Archambault & CYJO

《片刻,流转的时刻》,国际知名摄影师 CYJO 的作品,于2012年由大栅栏跨界中心支持完成,是一部关于大栅栏人的故事、印象、记忆的人文记录片。通过静态图像和动态录像,将大栅栏丰富的历史和独特 的人文性格凝聚为十个瞬间,空间与个体交织走过拥有600年历史的胡同,唤起内心深处的感动。


大栅栏跨界工作室

大外廊营胡同8号厂房|Relay Factory, No.8 Dawailangying Hutong

大栅栏跨界工作室Dashila(b)以2012设计周为平台,梳理并分享其对城市发展规划、社区民生建设、居住与商业样本的理解与尝试,观众可在此一一了解大栅栏保护更新计划的真实背景。同时,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公众互动活动,访客于空间内亦可自由休憩或讨论。

 


段大爷

刘治治|Liu Zhizhi

大栅栏的段大爷就像一个城市生活的抽样,他喜欢像玩一样的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创作,也许对别人这并不是非常出众的创作,但是他特别用心,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难得的。这一次刘治治选择为段大爷做一张海报,海报背面会出现他的一些技能的展现,也会有我们聊天的内容出现。这也许不是一个和他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但是我希望这能是对段大爷的一个推广,能够让这个在胡同深处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被更多人看见。


Luma Lu X Dashilar

杨梅竹斜街|Yangmeizhu Xiejie

Luma Lu

活动1: 大栅栏增强现实艺术历史漫步

该漫步之旅让参观者残照一张地图,跟随着一条世纪路线沿着大栅栏的街道进行奇妙的艺术漫步之旅。在整个漫步旅程中,参与者将可通过图片,合成编辑过的影像(照片)以及固定的增强现实艺术装置所展示的虚拟与现实景象的叠加(以及一些旧时留下的音频)来探索大栅栏地区的文化。

活动2: 大栅栏 24小时

Luma Lu与Lumo电影摄像器材公司在2012年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2012年9月28日至2012年10月6日)合作举办一个小型的电影短片竞赛单元。竞赛的主题通过生活在大栅栏地区的居民以及北京当地的电影工作者眼中所见,反映现在以及过去大栅栏地区的真实生活以及变化。电影短片经过精心制作,以投影的装置艺术形式,在大栅栏地区以及其他北京设计周的主要举行场所的多个空地中进行展示。

活动3: Projection Mapping

整个系统采用两个14000流明的投影仪驱动,在杨梅竹斜街31号的历史悠久的书店——新世界出版社投影。项目将在原来的建筑结构中加入原创的3D模型动画效果,投射在建筑立面上的图像包括史诗和杨梅竹文字出版物,并配有当地居民的音频。项目初期阶段现场拍摄2分钟片段,将从现代视角阐述中国第一个电影明星谭鑫培。中国第一个有据可查的戏剧表演在1905年,黑白胶片划痕给观众带来古老的感觉。随着谭鑫培的舞蹈动作,建筑立面的灯亮起。从线框开始,点亮内部的变化,同时铙钹落下。


STAG-ing Beijing

大外廊营胡同8号厂房|Relay Factory, No.8 Dawailangying Hutong

Parallel Lab

北京和香港一样,都有两种公共空间:正式规划出来的和非正式自发形成的。但是,就像其它国际大都市一样,北京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倾向使用室内的公共空间,而很少聚集在大街旁或小巷里,这恰恰反映了胡同文化正在消失的一种现象。2012年2月,Parallel Lab(平行实验室)在香港正式启动了STAG项目。这个非盈利文化项目正是以探究边缘公共空间为目的。STAG是一种糅合了板凳和背包的随身装备,能够作为一种最简易的城市研究工具,帮助人们在密集的城市中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因此,诺大的城市便摇身变为了一个大游乐场。120件STAG的设计和制作由Parallel Lab与手艺人陈叔叔,洪伯伯和邓(藤)先生合作完成。这三位手艺人的工作室巧妙地隐于闹市后巷。包的制作材料为100%回收再利用的广告布,成为拾旧造新的典范。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STAG将转战北京,鼓励北京人以新的角度来检视这座城市的潜力,探索新发现的可能。项目会在大栅栏地区,根据地区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线路,鼓励参与者利用STAG,在讲述者(根据不同线路的主题来选取讲述者)的带领下,在地区内漫游,探寻大栅栏细节。


“旧城回忆” 摄影展

茶儿胡同21号|No.21 Cha’er Hutong

贾勇|Jia Yong

“旧城回忆”主题展由大栅栏土生土长的摄影师贾勇创作,21幅黑白摄影作品在茶儿胡同21号这个原汁原味居民小院里展出。这里展出的作品是贾勇多年来对街道胡同及原住民人物的纪录的一个浓缩,也展现了大栅栏地区近年来的变迁及发展。这是一个丰富的有着人情故事的展览,不熟悉大栅栏的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个展览了解一点大栅栏日常生活,本地居民则看到他们自己熟悉而情切的回忆。


大栅栏——艾里克·鲍威尔摄影展

大栅栏铁树斜街59号|No.59 Tieshu Xiejie

现代传播《艺术界》| Modern Media, LEAP Magazine

艾里克·格里高利·鲍威尔|Eric Gregory Powell

曾几何时的大栅栏,遗存着北京最古老的城市肌理与文脉。各色商场、茶楼、饭馆和小吃铺子聚集于此,热闹非常。解放后的大栅栏商居混杂,成为了平民大众的社区:家、工厂、学校和商店四处林立。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展场之一,大栅栏是北京过去十年间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艺术界》——当代中国的国际艺术杂志,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大栅栏保护更新的实施主体,与摄影师Eric Gregory Powell 以及2011年设计周的创意总监陈伯康合作推出了大栅栏的部分空间在被临时改造为展场前的照片集。摄影师 Eric 以其精湛的技术和强烈的感情, 用相机记录下了大栅栏的部分空间为设计周改造前的模样,“追随”并还原了这些空间的初始形态。


反馈——大栅栏社区行动展

大外廊营胡同8号厂房|Factory, No.8 Dawailangying Hutong

北京创弈共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TOPIA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以“反馈”为主题,活动围绕“社会化设计”和“创意回收再设计”两大课题,通过开放工作营的形式在大栅栏老街区展开。来自北欧和中国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极客聚集到一起,亲自动手,创意制造,反馈社区。

活动主场是生产含有“反馈线圈”的继电器材厂,与NOTCH的语境“双重”合体。在大栅栏历史街区的腹地,通过北欧与本地设计师的“反馈”式社会化设计与社区实践,传承当地历史文脉,创意回收再设计,改善社会生活与文化环境,激活大栅栏地区隐含的创意能量,为大栅栏地区的提升改造和业态进行有益的尝试。

 

本地商家合作


修车小铺/零件博物馆

樱桃斜街49号|No. 49 Yingtao Xiejie

CAFA视觉传达学生组|CAFA Visual Communication Student Team

CAFA视觉传达学生组的设计试点是位于樱桃斜街49号的修车配钥匙小铺,这家铺子在大栅栏地区已经生存了十余年。设计师们通过对他们生存现状的调研,挖掘这样的“老字号”的情感价值,突出它的优势和特色。他们以旧物再利用方式对空间进行改造、对废弃零件进行再设计使其成为可展览及出售的工艺品或家具,对整个店面及产品进行形象改造形成品牌,使其能够继续为本地新老顾客服务,并且带动设计师参与社区小商业的自主升级改造。


兔爷张

杨梅竹斜街19号|No.19 Yangmeizhu Xiejie

菱果|Meta-Lingo Studio

2013年,Meta-Lingo Studio 根据需求对“兔爷张”的细长形空间进行设计改造,设计对象包括了商标设计、投影墙装置、兔爷月亮形悬挂中秋节可碎装置、手工涂兔爷工作台和展示区等。

兔爷张师傅北京琉璃厂经营老北京兔爷已有十多年,随着消费群体的年青化,对老北京民俗历史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张师傅希望在杨梅竹斜街的新店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汇集、展示北京兔爷各门派的作品:双起翔、双彦、张旺、杜康民、赵世杰、蔡老师等13位艺人,并且通过工作坊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兔爷及老北京文化。


杨梅竹设计探险

杨梅竹斜街|Yangmeizhu Xiejie

暖岛网| nuandao.com

暖岛网与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合作,特邀来自中国的近20位设计师,与本地商家共同举办一场“设计探险”。在杨梅竹斜街这条旧时商铺云集的老街上,对其房屋设施进行了街道翻新,把大栅栏街区打造成一条“新老交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并存的特色街区。通过别样有趣的设计手法,使整条街彻底“返老还童”。诸如i.c.ology, Brutcake, Twelve Moons, 米念,Snoozer Loser等设计品牌的主题商店、手工作坊,和开幕当晚由暖岛举办的Wine&Design街区派对以及活动期间由首饰设计师Hannah Ren带来的珠宝设计等讲座。我们相信这次活动将会为喜欢设计的朋友、大栅栏居民以及游客创造一个与设计邂逅的绝佳机会。


打开栅栏——一人剧场

延寿街甲5号|No.5 Yanshou Street

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Open Union Studio

老屋的硬体如同花盆,盆里断水土壤就板结如石,盆里没花它就了无生气,再怎么精装这空盆,可能还是空虚。所以,该来给花盆里松松土,插上苗,浇浇水。

一人剧场

“我希望不仅仅是路过的,或者是通过回扣的方式让拉三轮车的给我带来客人,而是有人能特地的来到胡同中,来听我说上唱上一段。”魁德社,国宝、非遗、行当,全装在一个人的身体里。身到何处,戏到何处。这身体定居在胡同里,戏就在胡同里。


非正式密度模式

杨梅竹斜街22号|No.22 Yangmeizhu Xiejie

都市实践|URBANUS

大栅栏是一个民间性很强的城市片区,它与现代主义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模式有着很不一样的系统。向种系统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元的城市发展模式。“非正式”这一概念在此案例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我们在讨论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城市模型,而是一种不断在滚动及演变的有机城市模型。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的技艺及民间的智慧不断地被简单、单一及标榜高效的当代城市生活模式所快速取代。这种民间的智慧本身的价值只是在不断地被城市所边缘化。我们希望能在大栅栏片区中,寻找这种被边缘化的智慧,并希望能够将其转化为当代的创意,并融入当代社会中。民间社会的升级是我们在此项目的目的。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小规模的设计方式,引起促进的作用。

在片区中,我们针对一个真实的案例进行研究。此案例是一位居住在片区中手艺人,他以雕刻木板作模板印刷为生。但是,他的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机械式的印刷技术中,正在被人遗忘。在胡同里,他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教室及起居空间。但是问题是我们如何能把他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与当代社会中更高端的运营模式接轨。

在一个位于大栅栏的门店里,我们利用木刻师傅的技艺,并附加当代艺术的元素,希望能够寻找到传统艺术与普通文化的结合点。在这个门店空间内,我们布置了装置展览,而师傅的门神版画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我们在这种门神版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表达我们对整个大栅栏片区的态度,更希望将师傅的木刻技艺带到当代艺术的平台来审视。


皮影再生

前门西河沿147|No. 147 Xiheyan Street, Qianmen

都市实践(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URBANUS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Inc.

在中国当下,传统艺术不断地被消费主义的快餐文化所取代,民间智慧的价值在不断地被边缘化。我们希望能在大删栏片区中,找回这种正在消失的工艺和智慧,将之融入当代社会中,即复活传统手工艺,又激活城市。通过设计“小蚂蚁袖珍人特色皮影”工作坊作为URBANUS都市实践事务所参与设计周的主题,既利用这个全社会参与设计的盛会,把“小蚂蚁”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推介给社会,也借助这个平台宣讲我们关于城市复兴的理念。


川流

杨梅竹斜街70号|No.70 Yangmeizhu Xiejie

WAX建筑师事物所|WAX Architects

杨梅竹斜街70号的书店前身是济安堂,一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药铺,一个经历了百年朝代更迭,近几十年政治变化,城市变迁的佐证。建筑作为容器,不仅是容纳空间,同时也印刻时间。由药铺到书店不单折射城市功能的转变,背后也暗示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对这个空间的改造其实不需要太多手法,需要的是把时间之流展示出来,通过立面的变化,墙面的布置,家具的组合,建筑元素的堆积、分离、消减,空间和时间通过重叠的方式再现出来,如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个家庭的流动的历史。

 

手艺传承


Lantern.jpg

萤火虫灯

亚历山大·阿内布林克|Alexander Åhnebrink

古代,中国人捕萤制灯。萤火虫在半透明的灯罩里散出亮光。自那以来,灯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时至今日,灯的重要性毫未减弱。每当太阳落山,大栅栏热闹繁忙的一天落幕,黑暗的纱幕便笼罩这片胡同。因缺少公共照明,人们也不愿使用高耗能的老旧电灯,这片地区一到夜里便几乎陷入漆黑。

萤火虫灯,是瑞典设计师亚历山大·阿内布林克(Alexander Åhnebrink)、大栅栏跨界中心和天派鞋业的优秀手工艺人张国庆倾力合作的产物,集现代科技和传统手工于一体。灯由手工吹制玻璃和节能LED灯泡组成,玻璃外有手工缝制的皮制护套,便于携带或悬挂。灯可用USB充电,也可太阳能充电,利用北京日照充足的优势。萤火虫灯既可作手电筒,也可作室内外多功能台灯,解决了大多居民的用电需求。


大栅栏 x 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实践项目

中央美术学院(CAFA)设计学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Design

大栅栏与中央美术学院(CAFA)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教育实践项目成功的在2013年及2014年进行了合作。

项目带着社会创新的意识与思考,针对旧城区的现状,导入文化生态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程要求同学深入大栅栏老旧城区,了解区域环境,了解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了解地域文化,从而建立一种特有的文化生态。通过设计、品牌甚至建筑、空间的跨学科合作,建构独特的文化生态的社会创新模式。此次课程为期一个月,学生将此课程作为一个研究和实践平台,用设计师的思维去关注城市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在保持特定地域文化性的条件下,思考城市如何发展 ,如何建立与传承,如何链接过去与未来。

学生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切入,深度挖掘隐藏在其中的各类素材,导入当代设计体系,将其引人入胜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对设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做出承诺,为大栅栏的发展提供支持,并在专业人士、大众及在地居民之间建立起对话和沟通的桥梁。这种软性的合作与沟通,对于学生专业与市场对接能力的培养以及大栅栏地区的创新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学生们通过在大栅栏地区的探索,从设计的实践发现和解决胡同生活的中的有趣现象及难题。

2014年,学生们与大栅栏的传统手工艺人合作,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融合,配以全新的VI设计、营销策略,希望将大栅栏的传统手工艺更好的传承给更多人。


WIREWORKS

杨梅竹斜街97号|No.97 Yangmeizhu Xiejie

舆图工作室、周国立师傅、东方大叶| ATLAS STUDIO, Mr. Zhou Gouli,Eastern Leavess

“WIREWORKS” 是2014年ATLAS工作室参与大栅栏领航员计划手工艺人和青年设计师合作项目“灯作”的延续。一年来,在继续和铁艺手工艺人周师傅合作过程中,重新思考传统工艺的生产和设计,探索精细的金属编织技艺新用途。在尊重技术细微差别和美学的前提下与周师傅合作、实验并帮助改进和开发新的设计语言,同时呈现新的当代审美。此外,新的设计物件反映了现代功能性需求进而帮助扩大此工艺的市场。这些灯具和器具试图为大栅栏社区创造地方独特性。。

“灯作”是一系列俱有雕塑潜能的编织和灯光投影实验。 这个项目旨在打造和现有大栅栏居民之间的新连接,特别是生活在胡同里手工艺人,新迁入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店主。当地手工艺人周师傅,是一位制作手工铁丝编织宫灯的专家。透过与周师傅的合作,共同这一传统技术新诠释的可能性,以创建一个在大栅栏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灯光装置。“灯作”通过光为媒介和物质性手工生产同时吸取当地手工艺人和新迁入设计师。


手工传承——木工制作

延寿街84号|No.84 Yanshou Jie

北京度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dot Architects

与本地居民段宝玺大爷一起,开展面向参观者和游客的木工制作活动,培养手工制作爱好者的兴趣,并为本地手工艺居民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慢走大栅栏 | 速写老手艺

延寿街82号|No.82 Yanshou Jie

幸绘工作室|Eat#Draw#Love

幸绘工作室秉承着着“慢走大栅栏,速写老手艺”的理念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大栅栏地区的老工艺。我们用画笔还原了手工艺的生活场景,记录了衣、食、住、行相关的老手艺的工艺步骤、所需工具与匠人生活。希望给旅行者、手艺爱好者和设计师提供指引。


RE-skin

THE FABRICK LAB

THE FABRICK LAB 参与了大栅栏领航员项目手工艺及本地文化试点,与手艺人郭德瑞合作。此项目将老北京胡同里的传统手工锦盒制作者与非常规纺织品实验者配对创作。这种合作的关注点是锦盒不仅仅作为物件的载体,而是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给每个盒子一层新的皮肤,THE FABRICK LAB 赞颂每个锦盒的质量和精细结构以及视觉冲击。

郭师傅手工锦盒传承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传统面料的稀缺,经过百年的使用,宋锦在当今面料市场已无处可寻。THE FABRICK LAB 希望借此机会将锦盒的使用及其固有印象现代化。重新面对手工艺及过去,THE FABRICK LAB 将为郭师傅创作一系列定制面料来制作锦盒。合作的结果将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来重新定义传统产品及方法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遗产。


小青年儿与老北京——木板年画互动工坊

延寿街47号|No.47 Yanshou Jie

小青年儿的老古董|YOUTH GOO

小青年儿的老古董团队的目的是某种程度上的文艺复兴——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并把他们带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设计师的存在意义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一点让我们产生了有关研究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代入现代生活的思考。我们这次的合作对象是来自大栅栏的老北京年画手艺人张阔师傅。我们将用现代设计手段解决一些问题,如何让老北京木板年画在大栅栏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让现代人了解和喜爱老北京木板年画以及如何改善老手艺人生活现状等。